导航

荐读|中国改革开放是这样起步的

来源:求是网2018-07-16

改革开放之初,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

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的?我们知道,改革要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。改革开放之初,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?根据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”,经过学术界反复研究,最后认为是农村。因为农村跟城市不同,无论经济怎么困难,票据能够给城市一些优惠,但农民是没有粮票的,一旦粮食短缺就只有挨饿。所以,改革从哪儿开始?就从这儿突破。

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大功绩在哪里?就是在改革问题上听从农民的意见,农民希望做什么就尊重他们的意愿。所以,农业承包制出现了,这是农村中最大的变化。从这个时候开始,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,除了种田,还养猪、养鸡、养鸭了,农贸市场一天比一天丰富了。粮票、肉票、棉花票,各种票证逐渐地消失,证明改革是有效的。

更重要的方面是,农村劳动力富余了,开始投入到乡镇企业。办乡镇企业的资金最初是农民自己筹集的。没有技术人员,就到城里去聘用已经退休的工人。当时最时髦的方向是建筑材料,经济要发展,各地都想修房子。乡镇企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,从砖瓦到各式设备乃至一些小五金。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,农村人的生活也渐渐好转。

就这样,乡镇企业市场慢慢也起来了,农民有了自己投资的地方,经济就开始发生变化了。在计划经济之外,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产生了。光有承包制不够,光有乡镇企业不够,必须有乡镇企业市场,这就在计划市场之外多了一个东西,中国改革走上了一条新路。

这些还不够,还在靠近香港的深圳设立了经济特区。在经济特区里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,香港在这里投资,深圳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起来。

总之,中国经济变了,三个大变化开始了。这就等于给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三块大石头,整个波浪就起来了。中国经济再也回不到过去了,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。

真正的改革要改城市、改国有企业,怎么改

改革还没完,为什么还没完?因为真正的改革要改城市、改国有企业。怎么改?这是摆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一个大问题,改革的重心转入城市、转入工业,这样中国才能变。

具体怎么改?当时有两种思路:一种是世界银行的意见,放开价格,参照西德的经验。所谓放开价格,就是政府不要管价格,让它在市场上升升降降,经济自己有规律。通过放开价格,西德的经济很快就恢复了。

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,北京大学提出了另一种改革思路:中国学西德是走不通的,要走产权改革的道路。于是围绕学不学西德又开始了一场争论。

1986年4月下旬,北京大学“五四”科学讨论会开始了。在会上我的第一句话就说:“中国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,中国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功”。

这个消息传开后,有领导同志问我,你为什么提出不能放开价格?为什么提出必须走产权改革的道路?我当时的理由有三。第一个理由是,西德放开价格是对的,因为它是私有制社会,私有制社会里不要控制它的价格,价格放开了,它根据市场的波动自己会找到规律,慢慢就改变了。但中国不行。中国是公有制社会,这决定了单纯的放开价格是没有用的,国有企业放开价格以后只会导致价格猛涨,却不能改变企业的地位。

第二个理由是,西德搞价格改革有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,放开价格后,物价上涨、粮食短缺,都可以通过进口来帮助它,使经济稳定下来。但中国行吗?哪一个国家能够帮助中国放开价格?没有。价格只能是越涨越高,所以这样是不行的。

第三个理由是,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,内因是变化的根据,外因是变化的条件。只放开价格,但整个体制没有变,内因起不了作用。另外,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,生产决定流通,放开价格是流通领域的改革,没用。只有产权改革,才能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,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单位。

改革之路充满波折,“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”

大概到了1986年下半年,中央决定试试股份制,在一些企业做试点。但后来因为政治形势发生变化,试点停止了,又回到放开价格的主张上。放开价格不能试点,消息一出来,物价猛涨。老太太在街上听说要涨价了,就赶紧买一大包肥皂扛回去,怕涨价。什么东西都抢购,整个经济就乱了。结果到了1988年,又回到了从前,暂不放开价格。当初还有一个计划,价格调整要分开种类调,但价格调整的消息一出来就不是这样了,是卖的就抢。所以,回想过去的经验,中国走放开价格的路是行不通的。

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,中国的改革才走到正常的路上来。所以,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,要经过反复的试验,这就是我们经过的历史。

后来,股份制终于被肯定了,但又碰到了一个问题,有些老干部担忧国有企业改制后变成私有企业。这种情况下,包括我在内的经济学界,提出了两个办法:第一,增量先行;第二,存量暂缓。

什么叫增量先行?比如这个国有企业有100亿的财产,增量先行就是先拿20亿出来上市、出卖。存量暂缓,就是还有80亿暂不动,不影响大局。这样一来,这个事情终于可以实行了。但是实行以后又有问题,问题在哪里?董事会虽然建立了,但是没人来参加,增量不是大头,只能做分散的小股东,这样掌握不了董事会的决策权,所以增量先行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,行不通了,还得动存量,这才是中国股份制改革真正的开始。

当初增量先行的时候承诺了存量暂不动,可现在要动存量,就违背了当时的承诺,这就是违约,那怎么办?原来买了增量的人,可以再拿钱出来。这样一来,中国的股份制就进入了“二次革命”阶段,就是给原来购买股份制增量的人一定好处,然后就解放了那些原来不让上市的股东。

上市怎么补偿呢?按照市场规则来做,效果好的10配4,效果中等的10配3,效果差一点的10配2,这样一来这个难题总算解决了。但这已经到了《证券法》公布以后才做成,所以说,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,是一步一步艰难走过来的。

(作者: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、教授)

相关新闻
精品栏目

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

指尖上的精雕生活

智博会上“触碰”未来

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

热门推荐

亚运会女排小组赛

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

街头诈骗现形记

体操房里的夏天

陈坤:行走的力量

吴奇隆变身"男月嫂"

返回顶部
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

华龙网 www.cqnews.net 触屏版 | 电脑版

Copyright ©2000-2015 CQNEWS Corporation,
All Rights Reserved.
首页 | 新闻 原创 视听 | 问政 评论 图库 | 区县 娱乐 财经 | 旅游 亲子 直播 |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| 房产 健康 汽车 | 取证 宅购 地图 | 麻哥辣妹 3c家居
  • 站内
站内
分享
新浪微博
腾讯微博
微信
QQ空间
QQ好友
手机阅读分享话题

荐读|中国改革开放是这样起步的

2018-07-16 11:19:11 来源: 0 条评论

改革开放之初,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

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的?我们知道,改革要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。改革开放之初,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?根据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”,经过学术界反复研究,最后认为是农村。因为农村跟城市不同,无论经济怎么困难,票据能够给城市一些优惠,但农民是没有粮票的,一旦粮食短缺就只有挨饿。所以,改革从哪儿开始?就从这儿突破。

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大功绩在哪里?就是在改革问题上听从农民的意见,农民希望做什么就尊重他们的意愿。所以,农业承包制出现了,这是农村中最大的变化。从这个时候开始,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,除了种田,还养猪、养鸡、养鸭了,农贸市场一天比一天丰富了。粮票、肉票、棉花票,各种票证逐渐地消失,证明改革是有效的。

更重要的方面是,农村劳动力富余了,开始投入到乡镇企业。办乡镇企业的资金最初是农民自己筹集的。没有技术人员,就到城里去聘用已经退休的工人。当时最时髦的方向是建筑材料,经济要发展,各地都想修房子。乡镇企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,从砖瓦到各式设备乃至一些小五金。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,农村人的生活也渐渐好转。

就这样,乡镇企业市场慢慢也起来了,农民有了自己投资的地方,经济就开始发生变化了。在计划经济之外,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产生了。光有承包制不够,光有乡镇企业不够,必须有乡镇企业市场,这就在计划市场之外多了一个东西,中国改革走上了一条新路。

这些还不够,还在靠近香港的深圳设立了经济特区。在经济特区里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,香港在这里投资,深圳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起来。

总之,中国经济变了,三个大变化开始了。这就等于给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三块大石头,整个波浪就起来了。中国经济再也回不到过去了,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。

真正的改革要改城市、改国有企业,怎么改

改革还没完,为什么还没完?因为真正的改革要改城市、改国有企业。怎么改?这是摆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一个大问题,改革的重心转入城市、转入工业,这样中国才能变。

具体怎么改?当时有两种思路:一种是世界银行的意见,放开价格,参照西德的经验。所谓放开价格,就是政府不要管价格,让它在市场上升升降降,经济自己有规律。通过放开价格,西德的经济很快就恢复了。

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,北京大学提出了另一种改革思路:中国学西德是走不通的,要走产权改革的道路。于是围绕学不学西德又开始了一场争论。

1986年4月下旬,北京大学“五四”科学讨论会开始了。在会上我的第一句话就说:“中国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,中国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功”。

这个消息传开后,有领导同志问我,你为什么提出不能放开价格?为什么提出必须走产权改革的道路?我当时的理由有三。第一个理由是,西德放开价格是对的,因为它是私有制社会,私有制社会里不要控制它的价格,价格放开了,它根据市场的波动自己会找到规律,慢慢就改变了。但中国不行。中国是公有制社会,这决定了单纯的放开价格是没有用的,国有企业放开价格以后只会导致价格猛涨,却不能改变企业的地位。

第二个理由是,西德搞价格改革有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,放开价格后,物价上涨、粮食短缺,都可以通过进口来帮助它,使经济稳定下来。但中国行吗?哪一个国家能够帮助中国放开价格?没有。价格只能是越涨越高,所以这样是不行的。

第三个理由是,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,内因是变化的根据,外因是变化的条件。只放开价格,但整个体制没有变,内因起不了作用。另外,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,生产决定流通,放开价格是流通领域的改革,没用。只有产权改革,才能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,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单位。

改革之路充满波折,“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”

大概到了1986年下半年,中央决定试试股份制,在一些企业做试点。但后来因为政治形势发生变化,试点停止了,又回到放开价格的主张上。放开价格不能试点,消息一出来,物价猛涨。老太太在街上听说要涨价了,就赶紧买一大包肥皂扛回去,怕涨价。什么东西都抢购,整个经济就乱了。结果到了1988年,又回到了从前,暂不放开价格。当初还有一个计划,价格调整要分开种类调,但价格调整的消息一出来就不是这样了,是卖的就抢。所以,回想过去的经验,中国走放开价格的路是行不通的。

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,中国的改革才走到正常的路上来。所以,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,要经过反复的试验,这就是我们经过的历史。

后来,股份制终于被肯定了,但又碰到了一个问题,有些老干部担忧国有企业改制后变成私有企业。这种情况下,包括我在内的经济学界,提出了两个办法:第一,增量先行;第二,存量暂缓。

什么叫增量先行?比如这个国有企业有100亿的财产,增量先行就是先拿20亿出来上市、出卖。存量暂缓,就是还有80亿暂不动,不影响大局。这样一来,这个事情终于可以实行了。但是实行以后又有问题,问题在哪里?董事会虽然建立了,但是没人来参加,增量不是大头,只能做分散的小股东,这样掌握不了董事会的决策权,所以增量先行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,行不通了,还得动存量,这才是中国股份制改革真正的开始。

当初增量先行的时候承诺了存量暂不动,可现在要动存量,就违背了当时的承诺,这就是违约,那怎么办?原来买了增量的人,可以再拿钱出来。这样一来,中国的股份制就进入了“二次革命”阶段,就是给原来购买股份制增量的人一定好处,然后就解放了那些原来不让上市的股东。

上市怎么补偿呢?按照市场规则来做,效果好的10配4,效果中等的10配3,效果差一点的10配2,这样一来这个难题总算解决了。但这已经到了《证券法》公布以后才做成,所以说,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,是一步一步艰难走过来的。

(作者: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、教授)

[责任编辑: 杜漩 ]
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
精彩视频
版权声明:
联系方式: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:60367951
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,在互联网上使用、发布、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。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或“来源:华龙网-重庆XX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②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的作品,系由本网自行采编,版权属华龙网。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、名称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。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,联系邮箱:cqnewszbs@163.com。
附: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: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
关闭